北京语言大学翻译专业硕士(MTI)学位授权点2022-2024年度报告

发布日期:2025-03-25访问次数: 字号:[ ]


一、学位授权点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北京语言大学翻译专业硕士(MTI)学位授权点(代码:0551)隶属于北京语言大学(代码:10032),依托学校深厚的语言教育传统和国际化资源,开设英、法、日等八个语对15个口笔译专业,涵盖应用笔译、会议同声传译、翻译与本地化管理、商务与法律翻译四大方向。

学位点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球语言服务需求为目标,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语言功底、精湛翻译技能和广阔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型语言服务人才。自设立以来,学位点紧扣技术前沿与行业需求,突出翻译核心能力、技术素养及国际传播能力融合,已成为国内翻译教育的重要力量。

学位点的建设充分依托学校语言学科优势,与国际化办学特色深度结合。自2022年起,学位点进一步明确了“国际化、行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定位,开设的课程和实践项目覆盖政治、外交、文化等领域,旨在培养能够胜任多语种、多场景语言服务任务的复合型人才。2022年,学位点获批全国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全国仅两所高校入选),标志着其在国家语言服务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二)学位点建设情况

在2022-2024评估期内,学位点围绕国家语言服务需求,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师资队伍由112人组成,其中专职教师57人(含教授17人、副教授22人),外聘导师12人,国际化程度高,绝大多数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并整合行业专家资源,如国际组织译员及企业管理专家。学位点研发了AI灵谷智能语言教学平台,承担30余项省部级及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79篇,出版专著47部,科研成果显著。学生在国内外赛事中累计获得94项奖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广泛服务于外交部、商务部等单位。

学位点在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上也取得突破。2022年获批的全国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优质实践平台,与甲骨易、新译等企业合作共建基地,推动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注重技术与实践结合,开设《人工智能辅助翻译》等前沿课程,学生参与小米汽车术语翻译、中国救援队语言服务等项目,成果丰硕。评估期内,多位教师获“资深翻译家”等荣誉,彰显学位点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三)国际合作

学位点注重国际化培养,与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开展“1+1”翻译技术硕士项目,学生研一后可申请前往攻读理学硕士,回国后继续完成MTI学位。此外,与美国蒙特雷高等研究院合作翻译与本地化管理及会议口译硕士项目,学生可提前一年毕业;与美国宾汉顿大学开展“1+1”翻译硕士项目。这些合作项目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毕业生就业率和行业认可度持续提高。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

学位点专任教师57人,年龄结构合理(36-45岁21人,46-59岁26人,60岁以上5人),博士学位占比87.7%(50人),硕士学位6人,56人为硕士导师,8人拥有1年以上行业经历。行业教师58人,包括正高级17人、副高级14人、中级23人,博士学位41人,硕士学位13人。导师团队国际化水平高,多人在国内外学术组织任职。

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9位教师获中国翻译协会荣誉,包括高明乐获“资深翻译家”,陆映波、雷中华、王茜、卢宁、梁爽、任海龙、李晖等7人获“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获奖总数全国第二。此外,学位点建立语言服务行业校友导师网络,邀请行业校友担任兼职导师,提供实习与就业指导。

 

二、研究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学位点依托教师党支部强化思政教育,配备专职管理人员8人、专兼职辅导员2人,师生比1:20,确保教育管理高效落地。评估期内,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推动课程思政与“三进”工作,营造崇尚师德的氛围。2024年学生满意度调查显示,管理服务满意度达90%,反映思政教育成效。学位点还通过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保障学习与生活权益。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位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培养全过程,学生参与《全球语言服务市场研究报告》“中国救援队语言服务”等国家级项目,直接服务国家战略。2024年7月,学生艾克、王嘉悦为中国救援队自测评演练提供语言服务,获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感谢函。《交替传译》等课程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已顺利结项,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三)学风建设情况

学位点开设《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必修课,2022-2024年覆盖459人次,通过理论讲解与案例讨论预防学术不端,树立良好学风。

师生在“外研社杯”“云山杯”等赛事中获94项奖项,如2024年张治邦获2024年“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外语能力大赛英语组全国冠军,凸显学风成效。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学位点课程授课语言涵盖中文、英文、法语等多个语言,课程融入AI技术与行业实践,学生参与小米汽车术语翻译等进课堂项目,获得企业专家好评,学位点学生实践参与率100%。

课程体系紧跟行业需求,2022-2024年新增技术融合课程,如《人工智能辅助翻译》依托AI灵谷平台,培养学生灵活使用大模型等应用能力。实践项目丰富,如2024年中国救援队语言服务支持任务,学生编制术语库并完成中英翻译,获得中国救援队高度认可。

(二)落实导师责权机制情况

学位点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学术培养,校外导师聚焦行业实践,落实《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2024年,学生参与小米汽车术语翻译、百度AI翻译等项目,导师全程指导,确保理论与实践结合。导师考核机制完善,2023年修订考核细则,规范指导行为。

导师作为思政教育“第一责任人”,指导学生参与《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2024)》《全球语言服务市场研究报告》等行业研究项目。2024年,学生张湘悦在海鹰情报研究所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国防军工领域机器翻译质量评测》,获校级优秀论文。

(四)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教师党支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推进课程思政,《汉英应用笔译》融入《理解当代中国》教材,深化研讨与交流。2022-2024年,未出现师德师风负面问题,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外研社杯”赛事,获省级及国家级奖项30余项,展现优良师风学风。学位点通过师德教育、宣传与考核并重,营造崇尚师德氛围,教师以德施教,支撑学生成长。

(五)研究生资助情况

学位点资助体系覆盖率100%,2022-2024年总金额超300万元。2024年国家奖学金10万元(5人)、学业奖学金105.3万元(146人)、华夏励志奖学金0.25万元(1人);2023年国家奖学金6万元(3人)、学业奖学金114.3万元(158人);2022年分别为6万元(3人)、99.3万元(145人)。此外,助学金如2024年研究生助困基金1.62万元(9人),支持学生学习与实践。

资助激励成效显著,2024年毕业生市级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0.5万元(5人)、校级0.7万元(14人),助力就业。资助与职业能力培养结合,学生参与竞赛与实践的积极性高。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学位点深化产教协同,与甲骨易、新译等企业共建基地,2022年获批全国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学生参与中国救援队语言服务等实践,2024年获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表彰。国际化项目包括与都柏林城市大学“1+1”合作,学生获双学位;与蒙特雷高等研究院合作,提前毕业率提高。评估期内获94项赛事奖项。

论文质量严格把控,选题具前沿性,如张湘悦的《国防军工领域机器翻译质量评测》、金晓雪的《我国翻译行业景气度分析报告》,部分论文为企业提供优化建议。CATTI二级证书获取率高,毕业生就业于外交部等单位,体现高端人才培养成效。

(二)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国际化与行业化并重,专任教师博士占比87.7%,行业教师58人参与课程设计。2024年,9位教师获省部级荣誉,学术组织任职30人次。学位点建立“语言服务行业校友会”,校友提供实习岗位。

教师科研与教学能力突出,2022-2024年发表论文179篇,出版专著47部,研发AI灵谷平台。

(三)科学研究

科研经费总额超400万元,2022年纵向193.75万元、2023年纵向90万元+横向20万元、2024年纵向99万元。成果包括AI灵谷平台、179篇论文及47部专著,《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2024)》获服务贸易研究奖二等奖,被商务部引用,指导语言服务出口政策。学位点师生联合攻关,2024年产出《京津冀语言服务竞争力报告》等智库成果,入选京津冀智库论坛优秀成果集。技术创新如AI灵谷平台服务企业本地化需求,科研与实践融合显著提升学位点影响力。

五、持续改进计划

(一)改进计划

根据自评数据与专家建议,学位点制定以下改进措施:1)优化培养方案,增设《人工智能辅助翻译》《译后编辑与质量评估》等课程,深化模块化教学;2)强化师资建设,引进国际组织导师,鼓励海外访学与技术培训;3)完善实践与科研融合,扩大企业合作渠道,推动实验室成果转化;4)强化职业能力培养,通过案例研讨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5)推动信息化教学,开发云端翻译技术。

改进将持续强化“国际化、行业化、信息化”优势,打造前沿性、创新力兼备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国家语言战略与全球需求。2025年,学位点计划新增技术课程,与前沿出海企业深化合作,提升非全日制培养质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点击按钮订阅学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