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速递 | 歌德《亲和力》讲座成功举办 | ||||
| ||||
近期,我校教务处开展“外校专家进课堂”项目,借此机会,德语系有幸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德语系李昌珂教授为三年级的同学们带来关于“歌德《亲和力》”的专题文学讲座。李老师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带领大家走进了这部小说的世界,走进大文豪歌德架构的文学殿堂。 10点10分,准时开课,李老师首先简单地跟大家聊了聊“文学”这个话题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学”。李老师首先谈到,我们学习的实际上是“语言及文化”,单纯的语言技能是远远不够支持我们以此为业的,想要走得更远、更好,就要全面地去了解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方方面面。其次,若是单纯“功利化”地去看待读书这件事儿,会觉得读书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实际的帮助;但是世事微妙难言,文学储备也可能在某个机遇下完全改变我们的命运。李老师讲道,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但行好事,自有前程。 讲座正式开始。老师首先为我们大致介绍了歌德的创作及成名史。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轰动世界,到《威廉麦斯特》系列的破旧革新,再到《亲和力》这部作者自称是“自己最好的作品”,歌德的这几部小说,每一部都富含新意。就《亲和力》而言,这部作品的新意在于主人公并不是一人或至多两人,而是位置平等、同样重要的四个人,这一点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同时,作品取名于一个化学现象,作者把自然科学中的原理运用到人文社会中,把夫妻、情人之间复杂关系的聚合与离散置于这种比喻之中,让人眼前一亮。 同名电影剧照 整部作品充满作者精心设置的“巧合”,充满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和细节。例如爱德华年青时种树之日恰好是奥蒂莉的出生日,杯子上恰好刻着两人名字的首字母;例如爱人之间越写越像的字迹,应该破碎而被意外接住了的杯子……作者通过这种“巧合”的设置,让作品中的人物隐隐感到“命运”的存在,感受到一种“冥冥之中的已然”——无果的爱终会消亡,进而做出“断念(Entsagung)”的决断。 这部作品的主题初看起来可归结为“爱情”;表现“婚外情”这个主题在当时可以说是作者的一个大胆的试验。然而歌德成功地将这个危险的主题不落俗套地表现了出来,书中人物关于“婚姻”的各种表态也十分超前,甚至其中的某些观念到现在看来仍然十分具有思考的价值。 李老师最后总结道,与歌德前期小说表现的是“走向社会”不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试图“走向人性”,表现的是“人性的复杂”,通过文学创作深入“人性的暗区”。 讲解部分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提问,李老师作了细致生动地解答。 讲座到这里就圆满的结束啦,李昌珂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又充满内涵的讲座,十分感谢!大家的参与也十分积极!期待下次能够再次享受李昌珂老师的课堂! 文案、排版 | Nicole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